標簽:
娛樂文化奇皇后燕云臺元朝 |
分類: 天國王朝(影視、音樂) |
爭議堪比《燕云臺》的古裝劇《奇皇后》到底有無史實依據?
雖然該劇包裹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的言情劇架構,但水準和當時國內《忽必烈傳奇》,包括今天《燕云臺》等完全不在一個級別。到底是我們的觀眾過于玻璃心,還是制作方完全無視歷史,與歷史有關的影視劇究竟可以虛構到怎樣的程度?似乎值得拿來討論一番。
一、《奇皇后》有哪些沒有尊重元朝史實?
要說韓國觀眾是不是比中國觀眾更熟悉古代歷史,姑且認為大家都半斤八兩。從影視改編粗略了解,韓國古裝劇對長達500年的李氏朝鮮拍攝更多更細,從高麗末期的李成桂開始,到近現代的明成皇后和末代德惠翁主,但凡有點名氣的基本都拍過了。好像我們的清宮戲,各階段的許多人物也都反復拍過了。再一個,我們古代朝代繁多,有點戲劇性的也基本涉及過了。
王氏高麗距離今八九百年前,今天的觀眾肯定陌生一些。前半段對應我們的宋朝,事實上我們有關影視劇也沒多少。事實上我們無非是民間故事的楊家將、包公案和水滸傳三大熱門IP在替代大眾對宋朝的認知。除個別著名文人比如柳三變、蘇東坡,真正宋朝歷史的影視化非常之少。宋朝與周邊契丹、女真、黨項、吐蕃、大理、回鶻等各部族的歷史,不要說作為故事主線,連副線的存在感都很低。
比如改編楊家將,和遼方有關內容已經快淪為副線之外的副線??诒芨叩暮?、彭于晏版《少年楊家將》,拍的并不差,但劇情主線其實可以說是父母子女兄弟的親情線,副線是和潘美家的恩恩怨怨,雖然劇中楊家張口保家,閉口衛國,遼方就一次混入京師開封鬧點事罷了。真正戰場金沙灘不過是專門用來收尾煽情。南宋就更可憐,岳飛、韓世忠、文天祥只能幻想,除了一個被包公化的宋慈,完全通過純屬虛構來對南宋進行一點微末的表達。
蒙古時期純正的突厥按說已沒有了,散為各種分支。比如和蒙古作對引發西征的花喇子模,比如葛邏祿,乃蠻等??桃鈫沃甘峭回?,可能還是唐代背景太過于出名,更容易被觀眾熟悉。
像答納失里威脅太后說先帝死,皇后按例要到感業寺出家,明顯也是借唐太宗的著名典故;后來劇中還常提到皇覺寺,該寺又與明太祖朱元璋有密切關聯,但皇覺寺并沒在燕京大都一帶。
除了這些不算太重要的枝節外,相對重要的方面應該還是奇氏、高麗王王裕和蒙古之間的幾組關系:1、奇氏與高麗王之間,2、奇氏與伯顏之間,3、高麗王與元順帝之間,幾組人物之間矛盾大部分時候都和歷史相反。
綜合來說,根本還是因為一個虛構的高麗王王裕充當巨大的劇情紐帶,尤其和奇氏的一段言情劇模式,不斷引發各種人物關系的沖突和發展。這對男女主角從親密到分開,分開又暗中聯手扶持,再變為一些人為制造的隔膜,最終雙方釋懷,奇氏走向人生高位……一路添加很多雞零狗碎枝節,但客觀來看,主線并沒有違背基本的史實走向。
要說該劇為什么沒有用真正的忠惠王王禎,除了要虛構和奇氏的感情之外,恐怕忠惠王形象并不能融入有很大關系:
首先,歷史上忠惠王的為人不僅是后來糟糕,而且本身他非常蒙古化,從尚武好勇看,劇中演繹這一點倒符合真實?!陡啕愂贰酚涊d,連父王忠肅王王燾都經常批評他。
其次,正因為王禎非常太癡迷蒙古習俗,所以他和妥懽帖睦爾沒什么矛盾,很支持順帝。有矛盾的地方僅如劇中涉及,他是和叔父沈陽王王暠互相爭奪元朝方面的支持,王禎站妥懽帖睦爾一方,沈陽王王暠站元朝有勢力一方,歷史上王暠倒并不屬于支持燕帖木兒一派。
第三,伯顏和忠惠王王禎的關系從來不合,伯顏曾罵王禎為“潑皮”,把王禎送回高麗交給忠肅王管教。
第四,該劇不僅要改寫高麗王的為人,甚至要安排更煽情的結局,他為奇氏死于順帝之手,沒有回到高麗。歷史上忠惠王是回到高麗又當了差不多四年王,應該是被壓抑太久,將郁悶情緒釋放出來,結果貪圖享樂,欺負百姓,大興徭役,橫征暴斂等等,統統被《高麗史》記錄在案。
假如《奇皇后》用忠惠王王禎的名號,卻強行改為正面人物,肯定中國、韓國兩邊觀眾都無法接受,這個人物只能虛構。
劇中高麗王還有暗中想擺脫元朝種種舉動,完全是借助虛構人物的演繹,與忠惠王王禎完全不符合。但是,劇中演繹倒也不是憑空想象,正如歷史上導致奇氏變得痛恨高麗一樣,高麗后期的確有反抗元朝結怨的行為,只不過是王禎的小兄弟恭愍王王祺。
恭愍王在元朝做過愛猷識理達臘的伴讀,兩人頗有交情,他的學問比忠惠王王禎好得多,但《奇皇后》中,虛構的王裕把恭愍王王祺進行了一些重合。這一幕在關于恭愍王的電影《霜花店》里,同樣由朱鎮模展示過一次。
盡管如此,王祺與自己的蒙古王后關系非常好,王后大他好幾歲,長期沒有孩子,好容易懷孕卻死于難產。王祺悲痛欲絕,長期不理政事,也不近其他女子,這才衍生他后來親近男人的傳說。
中間奇氏的對手答納失里死后,由于都反對奇氏為皇后,不得不再立了一個伯顏忽都。伯顏忽都和伯顏一家并無親屬關系,史書強調伯顏忽都性格溫順,并不妒忌。
可以相信屬實,否則,奇氏不會順利得到皇帝長久的寵愛,居興圣宮(劇中為興德殿,以宮廷禮制而言,興圣宮一般為長輩如太后所居,位于宮廷北面,俗稱北宮)。劇中伯顏忽都是表面溫順,內在同樣陰險,與奇氏又進行了一番爭斗,當然這又是劇情需要一波三折,故意改編。
其他有不少重要配角也與歷史不符合。
比如奇氏的心腹樸不花,《元史》記載是奇氏早年在高麗家鄉鄰居,可算青梅竹馬,本來姓王。假如奇氏真有一段萌芽戀情,恐怕是這個同鄉小伙伴。顯然《奇皇后》把這層想象改到王裕身上,又和忠惠王結合到一起。樸不花單純成了奇氏父親奇子敖的忠心手下,后來為保護奇氏當內侍。歷史上順帝對奇氏寵愛,連帶對樸不花也相當倚重,樸不花號稱最有名的外籍宦官。
就算再草率的制作方,就算真弄不清楚蒙元歷史,也不可能不去了解《高麗史》。即便虛構太過搶戲的高麗王,實際《奇皇后》也沒有當真完全脫離背景胡編,比如王裕和奇氏的戀情可能基于本姓為王的樸不花,想要擺脫親元是結合了恭愍王,他為了奇氏多次幫助順帝鞏固帝位,這一點又符合歷史上的忠惠王。
接下來還可以繼續梳理,該劇有多少符合歷史背景的地方。
二、《奇皇后》有多少符合真實的元朝與高麗
以劇中太后為代表,多次提到高麗世代為駙馬,已經很說明真實的元朝和高麗的關系。很多觀眾認為該劇嚴重夸大高麗的作用,如果指給高麗“加戲”,這并不算什么,要說本來面目,高麗和蒙古之間的確非常特殊。
誰都知道蒙古遠比高麗強大,若要消滅,忽必烈遠征日本之前稍微費點力就可以辦到。當時已把西京平壤和義州等地納入遼陽行省管理,但忽必烈采納漢法改變策略。與高麗和親聯姻一直是蒙古女子地位更高,前后有9個公主嫁到高麗,其他親貴女子嫁給高麗王公貴族更多不勝數。
反之蒙古權貴所娶高麗女子普遍身份低,像奇氏確實寒微。所以,高麗在元朝享有非常特別的待遇,是精心經營的盟友。歷代親蒙古的高麗權貴相當多,蒙古化的高麗人也非常普遍。
雖然有獻貢女這種苛刻條件,元朝限制高麗境內女子的出嫁,民間進行年齡登記,但為什么如此,今天一些研究認為,也并非單從荒淫角度看待蒙古貴族。
由于蒙古貴族都有兀魯思領地,要在自己的領地考慮家臣的嫁娶,所以需要大量女子作為封賞或賜婚。比如忽必烈母親唆魯禾帖尼曾收養過康里部首領后裔燕真,就賜婚高麗女子金氏,這是籠絡屬下文武功臣或各部首領的一項政策。反之,高麗畢竟沒有像金朝、西夏或宋朝那樣遭到覆滅,雖然時常會感覺種種不平等,但畢竟和元朝相始終,并存了百年。
當時高麗貴族全有蒙古名字,像劇中沈陽王王暠(忠肅王王燾的堂兄弟),前面的囂張狂傲和他支持高麗改行省都有歷史根據。
王暠娶梁王松山之女訥倫,松山的弟弟是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王暠一家跟著支持倒剌沙擁立泰定帝的兒子天順帝阿速吉八,倒剌沙就提出改高麗為行省的方案,王暠非常支持是事實,只不過劇中改為燕帖木兒。
只是該劇演繹矛盾紛爭比較幼稚兒戲,如答納失里既然成了皇后,雖然順帝可以親近其他女人,但只要自己不糊涂犯錯,誰也不可能輕易撼動答納失里,不管她有沒有兒子。
原則上,后宮女子有無子嗣只和爭寵有關,與皇后地位沒有直接關系。比如宋代著名的真宗劉皇后、仁宗曹皇后都沒有親生兒子。任何妃嬪就算生了兒子,以古代禮法全都要認皇后正妻為嫡母,根本并不會影響皇后名位,元朝并不例外。答納失里被廢只有一個原因,是家族里唐其勢、撒墩(燕帖木兒弟弟)等有謀逆舉動,順帝、伯顏才要清除他們家族。
貫穿前后的重要配角伯顏,劇中多次提及和明宗的情分,也算有依據。伯顏早年服侍武宗海山起家,后為支持仁宗的功臣,跟著成為和世瓎府邸官員(就是后來的明宗),交情應該是不錯。
明宗和世瓎、文宗圖帖睦爾、寧宗懿璘質班、順帝妥懽帖睦爾都屬于武宗后裔,但明宗和文宗這對兄弟又曾發生激烈對抗,這就是燕帖木兒與明宗、順帝父子的恩怨所在。
由于燕帖木兒實力太強,伯顏只能大勢所趨。但順帝繼位的確是伯顏擁戴之功,歷史上燕帖木兒屬于正常病故,史書說他沉迷酒色,不排除后來貶低燕帖木兒一家,尤其唐其勢的反抗行為,很難避免被朝野批評。
和世瓎被仁宗封周王流放云南,途中也試圖反抗,正是得到陜西行省響應,仁宗差點要御駕親征。最后和世瓎失敗,逃亡西北察合臺汗國,在那里娶妻生下妥懽帖睦爾。
很多觀眾從今天韓國人意淫歷史的角度去揣測,高麗試圖擺脫蒙古屬于荒誕不經的奇談,同樣沒有從歷史角度去分析這一背景的根源,包括似乎蒙古遠征日本當然挺威風,但為什么蒙古會大老遠從高麗跨海去討伐日本?
蒙古早期以草原方式對地方派駐達魯花赤,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匈奴時代的僮仆都尉,較近也有西遼在西域派出的少監。大漠各部族由于習俗,一般還能夠接受,但東方、南方的諸多部族受中土朝貢制度影響,只要承認歸附,交納貢賦,一般不會受到騷擾。
實際忽必烈已經比較接受漢法,對東部、南部邦國試圖折中。高麗起初也不例外,他們對蒙古印象恐怕還不如地理相近的女真。最終高麗以籠絡為主的方式還是留存下來,但元朝是有指派一些大臣設立機構,比如征東行省。
對日本等海島邦國傳達的詔書口氣就比較強硬。日本并不搭理蒙古使臣(鐮倉幕府剛從承久混亂中安定是其一;實際一直結好宋朝,南宋末期逃到日本的僧侶很多,地位很受尊崇,對幕府長期施加影響有意聯合對付蒙古是其二,甚至是主要原因),另外爪哇、安南等南方邦國本來也與南宋更密切,對蒙古自然抗拒,蒙古才決定征討日本,讓高麗王王植受命打造戰船,寧愿上下怨聲載道都要支持忽必烈。因為忽必烈又一次扶持王植復位,還把小女兒嫁給王植的兒子王諶(繼位以后改名王昛),王植感恩戴德(但王諶日子不大好過,基本成了受氣包)。
王諶繼位,送大批子弟到元朝或學習、或當侍衛,幾乎每一代高麗王都有人質在元朝(他們回高麗影響大批貴族效法服飾衣冠、生活習俗),所以,高麗與蒙古的百年關系實際要比后來明和朝鮮更親密。只不過,朝鮮在禮儀心理上對明朝的敬重成分要多一些。
國內觀眾知道元順帝,除了簡略的教科書介紹,相信大多是來自有關朱元璋的影視劇?;\罩在明朝興起,元朝敗亡的氛圍中,比如寵信楊璉真迦,導致白蓮、紅巾無法控制。
事實上元順帝和宋理宗一樣,早年都有過振作的階段,打下過比較好的基礎,否則他們在位不會長達三四十年。尤其元朝內部紛爭伴隨始終,元順帝如沒有經過相當的努力,根本坐不穩這個位置。
第二個轉折,唐其勢、伯顏先后被去除。順帝繼位很想大干一場,當時唐其勢一家頂著燕帖木兒的余威,伯顏相對有能耐,因此順帝借重伯顏坐穩龍椅對付唐其勢都是事實。
可伯顏的問題太崇尚蒙古化,劇中涉及指責奇氏為高麗出身,以及排斥其他民族,導致奇氏再次想聯合王裕。歷史上他廢科舉,討厭儒生,刻意制造許多摩擦,激化地方矛盾。后半段,順帝賞賜伯顏印章是一種虛構,但對伯顏的尊崇確實達到元朝巔峰,地位相當于過去朝代的“加九錫”,是蒙古史無前例的。
第三個轉折,在于脫脫和順帝的關系。劇中順帝和脫脫的形象都沒有蒙古氣質,按常理說不符合歷史,但是不是該劇毫無歷史根據的胡編?筆者要說恐怕還是有些根據。
順帝在劇中前面目不識丁,后來又讀漢語詩書,很多觀眾認為非?;?,史書和詔命本是漢人所寫,用漢文表現并沒有太大問題。最根本一點,元順帝的確儒家漢化傾向突出,尤其重用脫脫去掉伯顏,他們為了扭轉危機,合作密切。
脫脫也非常儒家化,都知道他領導完成《宋遼金三史》,足說明他和漢人文士的關系?;謴涂婆e,大力提拔漢人。元代中后期,不但不輕視儒學,甚至基本繼承了宋代重文輕武的風氣(這本就是伯顏會排斥儒生、廢除科舉的原因)。換句話說,順帝和脫脫的外形顯然為了凸顯一種儒雅化,并不算沒有依據。
脫脫能對付自己伯父伯顏(脫脫父親馬札兒臺是伯顏弟弟,封榮王),就是尊崇儒家觀念中的“大義滅親”,劇中設計脫脫親自動手,并說心存百姓的話大體符合脫脫的理念。
元順帝與脫脫一起有十年左右振作有為,劇中把順帝的努力統統歸到和奇氏影響有關是藝術虛構,同時不能忽視,奇氏的提升也依靠脫脫,劇中還稱師父。
該劇還編造一個秘密商團,最后這個組織來自宮廷。從史實而言,元朝對交鈔貨幣的失控一直是核心問題,自忽必烈幾十年戰事結束,留給后代成為長期麻煩。為何會成麻煩則需要比較深入理解,元朝雖然對實行漢法斷斷續續,畢竟大量文臣的儒家思想依然籠罩朝堂,對稅賦提升或斂財一直持批評態度。
元代總體的稅賦比宋代低,免了各種雜稅,基本只交春秋兩稅。很多人印象中原南宋地區,元朝對安撫民心非常重視??煞e累下來,朝廷斂財的辦法單一,經濟弊端很快就顯現,長期下來就成了大麻煩。劇中最后打擊商團是改變鈔法,也符合脫脫出任丞相的事實,只不過他最后的努力還是失敗了。
而順帝后來之所以會墮落,并不是過于寵愛奇氏,好比歷史上很多皇帝的墮落都甩鍋給女人一樣。實際是順帝在努力振作的同時,地方局面在一步步變壞。順帝本想依靠漢人,可經濟與災荒接踵而來,還越來越糟糕,他又不得不防范漢人,形成很大矛盾,后來順帝就對脫脫采取漢法治理失去了信心。包括讓脫脫負責討伐義軍,像韓山童、劉福通先失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都投降,假如再堅持下去,也許朱元璋、徐壽輝等南方首領未必可以成事。
偏偏脫脫遭去職,順帝渴望放松,就被楊璉真迦鉆了空子,一通密宗大法搞得忘乎所以,顛三倒四,就此滑向墮落。后期十來年局勢大變,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全都背叛,朱元璋就靠那么十年時間喘息迅速在淮西這個四面受敵的地方強大起來,整個天下就瓦解了。
今天很多人不會相信,作為宋末明末被記載的殉難義士很多,偏偏忽略元末同樣不少。就《元史忠義傳》之外,《元史類編》和各種地方史料,粗略估計都不下數百人。歷來被認為很受歧視的南人儒生也占其中一部分,獲元朝進士身份而殉難的都有幾十人。
因此,元朝的真實形象被蒙蔽太多,雖然不一定完全正確,但需要后人盡量全面客觀去看待。
三、一點延伸討論
那么,對歷史劇的標準究竟是什么?比如楊家將,都知道來自民間故事與小說??梢哉f,任何版本的楊家將影視劇也都沒有從史實嚴謹去考慮還原宋朝和遼朝。對宋遼史實、職官稱呼都大把差錯,“皇上大人,公子小姐”滿天飛。
評判高質量歷史劇,往往會對標劉和平的思路??蓜⒑推揭捕啻伪硎?,歷史劇重心應該是內在的思想,從來沒有苛求史實這一條標準。比如《雍正》《大明》兩大標桿,一樣可以從史實挑出不少毛病,有的甚至與史實完全違背,且不提雍正本就是史學爭議焦點,像《大明》中趙貞吉就明顯和史實相反,趙貞吉從來是反對嚴嵩的,為人品格也算優秀。
以往涉及明朝或清朝的韓國影視劇,篇幅占比一般都不多??伞镀婊屎蟆分辽偃种墓适露紘@元朝,就算奇氏這個高麗女人是主角,加了不少狗血橋段,畢竟主打她在中國宮廷發生的種種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一部“合拍劇”,雖然很多不恰當,畢竟要承認這種眼界和探索,試問今天換我們拍一部歷史上和高麗或李氏朝鮮有大量關聯的影視劇會是什么模樣?相信看到《燕云臺》或類似劇集已經不敢設想,什么是文化自信?什么又是文化輸出?我們明明被國內巨大的市場迷惑固步自封,卻天天到處叫嚷我們會走向世界。
像海外拍了一個怪異的《花木蘭》,先被我們當成中國文化在海外風靡的興奮,結果又瘋狂挑剔人家可笑的誤解了中國文化,難道我們有哪一版《花木蘭》拍的很好嗎。我們習慣了對人家拍中國題材的吹毛求疵,事實上我們自己拍古代,從來不遑多讓。
《奇皇后》同一年,湊巧有一部演繹元朝的《忽必烈傳奇》,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矛盾,忽必烈重用漢人的背景全都不合史實。該劇很巧合也有佘詩曼主演,宛如《燕云臺》一樣遭遇,多數還是看不慣表現其他民族的故事。
蒙古雖然來自塞外,與金夏宋等互相折騰,最后有了元朝。蒙古歷史的貢獻原本正在于超越了傳統的中華,不能因今天的現實,就混淆對歷史的詮釋。正因為曾有無數的民族都生活在中華大地上,才匯聚成中華文化幾千年的多元和包容,才稱得上五彩繽紛和博大精深。
今天對歷史故事的批評居然并不是因為質量好壞,而是我們觀眾非常狹隘地排他,實在是一種可怕的后果。